清明,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。《历书》记载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时候,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一说由此而来。
关于清明节的由来,有一个感人的忠孝故事。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诬陷,流亡他国,忠臣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,不离不弃。在重耳最窘迫的日子里,介子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,煮汤让重耳充饥。待重耳做了晋国国君后,对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封官加爵,却把介子推忘记了。这时,许多人建议介子推面君讨赏,介子推却悄悄地携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。重耳闻此后,羞愧莫及,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,但在绵山找了三天三夜,未能找到介子推。此时,有人向重耳献计,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子推。待大火熄灭,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。当晋文公在绵山找到介子推时,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,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。掏出一看,原来是片衣襟,上面题了一首血诗:?
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?
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
?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
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此后,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,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。即位后,他勤于修政,励精图治,“轻关易道,通商宽农,懋穑劝分,省用足才”使得晋国在文公回国后仅仅两三年就能实现质的飞跃。
?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介子推被焚之日定为“寒食节”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,便赐老柳树为“清明柳”,并晓谕天下,把“寒食节”的后一天定为“清明节”,纪念他一生对“清明”的追求和示范。
“天地时事之清明,乃政治之清明”。两千多年来,人们赋予“清明”一词多种寓意,既蕴含人们在春耕后祈求五谷丰登、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,也蕴藏着为人清白的志气和对政治清明的憧憬。
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,我们倡导廉洁并非要仿效介子推的做法。但是,我们倡导文明祭奠、清廉祭扫,就是廉洁的具体表现,也是清明节应该注入的时代内涵。
国人尚礼,中国是人情大国,每到节日总是人际交流密切的时段,却也是人情异化的敏感期、“四风”侵袭的高发期。在这传统节日里总有些事儿还不是很“清明”,祭扫中的“四风”问题时有发生,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以祭扫为名搞陈规陋习、封建迷信活动;有的借踏青之机公车私用、公款吃喝。老百姓对这些清明节期间的不“清”不“明”行为深恶痛绝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,持之以恒狠抓作风建设,不断释放新信号、祭出新招数,在坚持中深化、在深化中坚持,强调要求“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,做到干部清正、政府清廉、政治清明。”作为党员干部,我们要时刻牢记入党誓词,严守党的纪律,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。既要积极“干事”,又要保持“干净”,更应借清明节自我检“清”验“明”,在祭扫中不讲排场、不摆阔气、不铺张浪费,不公车祭扫,切实做到廉洁祭扫、树立新风。各级纪委要加大对节日“四风”问题的查处力度。对于那些违反规定我行我素、顶风违纪的党员干部,要严问责,一律以“零容忍”态度快查快处、通报曝光、严格追责,并将其纳入政绩考核,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,以此形成足够惩戒。
如此,才能实现既“清”又“明”的良好政治生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