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页-尊龙凯时app官网

当前位置: 尊龙凯时app尊龙凯时app官网首页 > 廉政文化> 廉政文苑
从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看当代的反腐剧与反腐败
信息来源:赣榆区纪委 发布日期:2017-04-12 浏览次数:


 破旧的老式居民楼里,穿着普通的赵汉德正吃着炸酱面……谁能想象,这位“作风朴素”的处长,竟是位“亿万富翁”?这正是热播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中的开场戏。剧中没有唯美的“上仙”,没有小鲜肉、玛丽苏来吸引收视率,也没有铺天盖地的绯闻炒作,只见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,一个又一个“老戏骨”将人物角色塑造的出神入化。开播两集后豆瓣评分升至9.1,58.5%的打分者打出了五星,更被称为“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”,堪称创造了一个收视奇迹。



 毫无疑问,反腐剧《人民的名义》是近期最热的一部电视剧,上至耄耋老人,下至小学孩童,无不关注。其在“朋友圈”的火爆程度,已经远远超过了四月泛滥的“桃花”。



 反腐剧“冬眠”十几年后,《人民的名义》犹如一道晴天霹雳,炸开了冰封已久的长河,它以强大的阵容、跌宕的剧情、精彩的演绎带来了影视剧市场的一股“清流”,迎来了“反腐剧”的春天。



 反腐剧的热播引发人们热议反腐败。谁也没有想到,新一轮的反腐热议是由一部内地电视剧引起的。



 因为题材的特殊性、敏感性,加上部分反腐剧的粗制滥造,反腐剧自2004年开始经历了长达十三年的“冬眠期”。而《人民的名义》“直面当代中国官场大面积坍塌的腐败现象”,“直接捅到副国级”,这种“赤裸裸”的演艺,绝对堪称 “大尺度”反腐剧。



 骑自行车上班,住破旧居民楼,嘴里满是“人民”“党和政府”;然而在另一处隐秘豪宅,两亿多的现金墙呼呼打脸……《人民的名义》开篇就勾勒出“小官巨腐”的两面人生,结合现实中那些个被捕的“亿元司长”们,光这个噱头就足够吸引观众眼球的。



 新闻里,违法违纪的贪官几乎每天都会出现,但是在电视剧的镜头中,出现如此“贴合”实际的剧情,则让观众感觉“过瘾”,“爽”,甚至有些难以接受。反腐剧《人民的名义》如此“大尺度”的演艺,着实让观众过了一把瘾。在许多观众眼里,反腐剧看到了中国反腐败的决心,而反腐败本身就像在看电视剧,随着“剧情”展开,更高级别的官员会出场,又牵连出更多的高官,恐怕比电视剧更精彩。



 而随着现实中反腐的深入,单纯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观众需要,不管是面对新闻还是报纸等媒体的报道,观众更喜欢电视剧这种“看似虚构”却是“现实镜子”的直观表现方式,它的故事性和全方位展现,能给观众以一种现实感与纵深感。



 一石激起千层浪,《人民的名义》热播,标志着沉寂十多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,与现实中全面开展的反腐行动交相辉映;也标志着人民深入了解反腐内容的愿望成为现实,反腐败斗争已成中国亿万百姓热情参与支持的“人民的战争”。



 反腐败的空前力度为反腐剧提供艺术真实。《人民的名义》播出,收视率超乎主创的预料,甚至有人说,这是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电视剧。尺度之最还能公诸于众,当作何解?周梅森说,不在剧中案件之大,亦不在官员级别之高,而在于我们终于可以正视当下的社会政治生态了。可以说,《人民的名义》之所以能与观众见面,本来就是反腐败深入开展的一个成果。



 在当前中国反腐“永远在路上”的时代命题下,与反腐工作轰轰烈烈开展如影随形的电视剧,观众对它的呐喊呼声之高表面了观众对于反腐败的支持。不难看出,这部映射出中国反腐坚实力量的电视剧,使观众意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路上有自我摆出问题的魄力、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动力。



 艺术来源于生活,《人民的名义》受追捧与当下反腐的社会热点相契合。观众可以电视剧中看到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形象,这便是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魔力。当被人们津津乐道的“现金墙”、“点钞机被烧坏三个”这样真实生活中的素材被搬上电视,它所带来的艺术性与震撼力,远比新闻报道要来的强烈。



 反腐败“永远在路上”,那些被党和人民所唾弃的“贪蝇”与“老虎”,就成为了编剧创作的素材与情节。反腐败为反腐剧提供大量的艺术真实,而反腐剧又艺术化的展现当代中国的反腐决心与反腐力度。文艺当与时代同行,影视剧当与现实并肩,反腐的文艺创作从本质上来说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对现实的监督。



 心正则心安,心安则平安。我们已从《人民的名义》中看到了“人民的名义”,党和国家也正在用行动捍卫着“人民的名义”。可以预见,《人民的名义》仅仅是个开端,我们还将看到更多、更精彩的反腐题材影视作品,反腐败永远在路上,反腐剧将永远没有剧终。(赵继刚)

网站地图